疫情衝擊實體店面一片倒,但衝擊不了女人愛漂亮的天性──服飾店老闆

我是許許兒的老幫手(註1)阿南,要來和大家聊聊疫情期間,自創服飾品牌面臨到了什麼樣的挑戰。
 
許許兒的服飾屬於中高單價的設計款式,近一半客人習慣前往店面消費,實際感受布料的顏色、材質,親自試穿,同時也在實體店中透過小幫手的介紹體驗品牌所傳達的溫暖。
 
疫情期間門店人流瞬間銳減,對於突如其來的疫情,服飾品項更是衝擊的海景第一排。
 
幸運的是團隊裡的成員很能理解狀況,很快的展開討論方案,首先我們在經營一段時日的臉書社團「 許許兒衣櫥管家 」(當時社團成立的目的是真人穿搭交流:各種身份、不同的生活型態與體型實穿經驗分享,長期在社群與客人互動也累積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感)上傳影片介紹服飾的設計概念、質料等,小幫手群們也會分享實穿照讓客人看到實際穿起來的樣子。
 

許多觀望已久的潛水粉絲都表示因為更真實、多元的呈現而被『燒到』,也因為WFH的不安情緒和滑手機時間相對變長,在這段時間我們也接觸到更多的新客。

 

社團中分享生活穿搭時,客人也開始注意起照片中服飾以外的部分(笑),像是私訊詢問餐桌上的玻璃杯、工作桌旁的零食、連身鏡哪裡買?我們基於熱心分享了購物連結,但其中有些物件是來自旅遊時的紀念小物,甚至是台灣沒有代理的物件,我便雞婆地當起了召集人。
 
現在除了原本自家開發的設計服飾外,也漸漸地出現select shop的概念(像是日本品牌的限量玻璃杯、香氛火柴等),因為疫情,反而將許許兒的風格藉由其他我們喜歡的品項,整合出更多元的樣貌,意外觸及和原本消費習慣截然不同的客群,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對我們來說非常驚喜更是可貴。
疫情爆發後,台北高雄兩地的店面依舊日日開店,改變為預約制(每小時接待一位客人),仔細消毒,提前準備好客人希望試穿的品項,小幫手分流上班防疫不馬虎,希望大家漂漂亮亮的同時,也保護彼此安全,在這段期間維持日常,也為大家準備好優雅的狀態。
 
因為社團的熱絡,即便無法前往試穿,在螢幕遠方還是能感受到溫柔喔~這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
 
還是有很多方法能提供對於實體的想像。為我們帶來衝擊的疫情,同時也催化我鼓起勇氣嘗試再站在鏡頭前多一點,藉由拍攝影片、錄下更多真實感受與生活片段。
 
小幫手們也練習將照片和心情公開在社群裡帶來更多互動,我想大家都很喜歡「真實」。感謝這段時間沒有太多人遺忘我們,有客人請先生開車遠道而來,購買的不只是衣服,還是一份對接下來生活的期待(重點是先生也覺得開心啊)。
許許兒的服飾全品項自製設計,團隊所有成員把消費者當成自己,真誠的對待所有客人,不這麼適合的款式或顏色,我們也會誠實以告(笑),讓你把錢省下來去篩選更適合自己的!像朋友般的關心、打氣聊天,即便充滿很多考驗,我想還是可以在這波疫情存活下來的品牌吧!
 
我們確實需要更多應援,如果你預計購買每天穿的日常生活服,或許可以試著來逛逛許許兒, 歡迎到我們的粉專、社團與官網看看,和你一起發現原本就很美的自己。
 
註1:團隊內所有成員都稱小幫手,阿南是創始主理人,不論年紀啦,我都是元老級的老幫手!

礙於法規,疫情期間禁止線上語言治療──語言治療師

這次我們邀請到博士聽語所_亦口童聲 的王亦群語言治療師來和大家分享疫情之下的酸甜苦辣。
 
我是一位語言治療師,在台北開了一間自己的治療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患者(大多是孩童)改善大大小小的溝通、吞嚥等問題。
 
像是之前有一位住在桃園的媽媽帶著女兒來找我,這個小女生已經兩歲半了,但還不大會說話,口水量也非常多,出門兩個小時就要帶十幾條圍兜兜才夠,媽媽帶著她到處求醫卻始終沒有好轉。
 
經過評估之後,我發現是因為她的口內肌肉低張,才會導致嘴巴開開、口水直流,舌頭也因為一直泡在口水中沒辦法活動,才會都不講話。
 
於是我幫小朋友做了口腔按摩,刺激神經;也讓她做復健運動,像是吹泡泡、吸布丁等練習來增強肌力。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小朋友現在出門只要帶一條圍兜兜,也開始會說話了,聽到女兒終於叫出『爸爸、媽媽』,家人都感到十分欣慰。
 
這個案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沒想到小朋友不說話竟然是因為口水太多,發現了這個根本的問題後,就像打開開關,讓小朋友的狀況有了突破性的好轉。看著苦惱的家長終於展開笑顏,我也深刻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在三級警戒之後,雖然政府對復健診所沒有特別限制,但因為語言治療會需要看到患者說話時的嘴型,過程無法避免飛沫接觸,所以原本的患者都表示要先暫停一陣子,等到解封後再繼續治療。
 
而且國內的法規禁止線上語言治療,所以也沒辦法改成線上課程(就算可以,成效應該也會差很多),就這樣,我經歷了整整兩個月完全沒有收入的日子。
 
除了沒有收入,還需要負擔治療所的租金和其他雜費,入不敷出的生活實在令人難熬,幸好,最近和緩的疫情為我帶來了一線生機。
 
七月初之後,陸陸續續有家長詢問我是否有接種疫苗,有的話他們想帶孩子回診了(畢竟已經暫停了兩個月,怕孩子太久沒治療會退步)。
 
因為我們屬於第三類醫療人員,在六月就已經有注射疫苗了,家長們知道後也紛紛表示願意帶孩子們過來,現在大概有四成的患者回來繼續治療了。
 
雖然治療時患者還是沒辦法戴口罩,但我們治療師都會全程戴著,除非是要示範嘴型才會短暫把口罩拉下來。在兩組患者之間,我也會空出15分鐘進行全面消毒,避免下一組患者接觸到其他人碰過的東西。
 
很感謝患者跟家長們願意信任我們,疫情期間我們也會做好防疫措施,讓大家可以放心來接受治療。
 
居家防疫期間,許多小朋友在家整天看平板,久了就變成只會跟平板說話而不會與人互動,所以我們會建議家長在忙碌之餘,可以盡量多和孩子對話、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是讓小孩多做些運動,口部肌肉的發展也會更好(沒錯!運動也會鍛鍊到口腔的筋膜)~大家在疫情期間都要繼續保持健康喔!

在家也能安心運動,線上教練直送到府──健身教練

『你知道,吃得太少,反而會變胖嗎?嘿嘿!我先賣個關子,等等再告訴大家為什麼~』
 
我是一位健身教練,在疫情大爆發後,健身房完全不能營業,只能轉成線上課程,但也只有少數學生購買,大多人因為器材、氛圍、教練陪伴種種因素,還是選擇等疫情結束後再回來上實體課程。跟疫情之前相比,現在的收入只剩不到一成。
 
日子是很苦悶沒錯,但也因為現在上課都改成線上的方式,跟學生多了一些不同的互動,有機會看看學生的日常生活。
 
有學生用視訊帶我參觀他的家,也有學生介紹他的家人、寵物給我認識,能看到平常不知道的一面,我覺得相當有趣,也為居家防疫生活帶來不少新鮮感。
 
好了,那我現在就來回答,吃太少反而會變胖的原因。
 
說到減肥,很多人都會選擇節食的方式,每天限制自己只能吃很少的食物,忍受飢餓的痛苦,體重卻完全沒有下降。
 
這時候大家就會做更多運動來減肥,結果卻是讓體脂計的數字更上一層樓…。其實這種方式不但不健康,反而可能讓人更容易囤積脂肪!
 
這是因為,當我們吃得太少,身體沒辦法維持基本運作,就會降低新陳代謝來節省體內需消耗的能量,新陳代謝一變慢,就會更容易累積脂肪。
 
當你在這個狀態運動時,身體不會去消耗脂肪當作能量來源,而是會消耗你的肌肉,導致不管怎麼運動都沒辦法減少脂肪。
 
更糟糕的是,如果身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只要我們一停止節食,就會把那些多的卡路里繼續囤積成更多的脂肪,讓我們越減越胖。
 
所以,如果想要減肥,適量、均衡的飲食才是健康又有效的喔~
 
至於我們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才是「剛好」呢?這就要計算自己的TDEE了。
 
TDEE指的是「每日總消耗熱量」,計算公式是基礎代謝率X活動量,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跟活動量都不同,計算方式可以參考文末的連結。
 
算出TDEE之後,再減掉300-500大卡後,就會是你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囉!
 
疫情期間,我想一定很多人整天躺在沙發上追劇、吃零食吧。
 
身為健身教練,我當然希望大家可以建立在家運動的好習慣,不管是購買健身課程,或是看影片、APP做運動都好,每天盡量活動個半小時,也要記得保持均衡的飲食跟規律的作息,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免疫力去抵抗病毒嘛~


※連結文章裡面有TDEE的計算方式:https://pse.is/3jfc9u
官網中也有其他健身相關的知識文章喔!

圖片來源:iStock、Adobe Stock。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全球陷入疫情風暴,機能性服飾品牌被連根拔起──成衣廠業務

我是一位成衣廠的業務,我們公司主要製造的是機能性、適合戶外活動的衣服(像是雪衣褲、騎馬裝、羽絨外套等等)。我原本被外派到越南工廠,但因為疫情,老闆便讓我回台北的辦公室工作。
 
回台北後,我的工作內容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就是要跟進度,確保大貨可以準時出口,但疫情還是對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
 
我們原本有一個法國新創品牌的客人,委託我們製造腳踏車外套(外套結合方向燈的機器,轉彎會顯示方向燈,確保腳踏車騎士的安全),這位客人是第一次跟我們合作,從打版、開發、詢料、小量生產到大貨完成總共花了快兩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可以販售,卻因為疫情爆發,產品乏人問津,銷售量低落。
 
在大貨出口前,客人的股東們就不願意再繼續提供資金,客人的品牌也跟著宣告倒閉。我們生產價值幾十萬美金的衣服,也全都面臨被遺棄的命運……。
 
誰都沒想到一個疫情會對全球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面對公司的困境,我們也無可奈何。唯一值得慶幸的,大概就是可以回台灣工作吧!意外得到了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最近幾天臺灣的確診人數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還是希望大家繼續努力防疫,好好待在家,讓疫情能真正平復下來,我們的生活才能早日步上正軌。
 
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雲、桃園某成衣工廠。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外送平台的負評比財務報表上的赤字更讓人難以平衡──餐飲業

「來~這是您的炒牛肉和鹹蛋苦瓜,上次的清燉獅子頭吃得還可以嗎?我們現在也有出冷凍包喔!喜歡的話可以帶一包回家試試,簡單蒸一下就很好吃囉!」
 
『哇!竟然還記得我上次點獅子頭~很好吃啊,那我多帶兩包好了!』
 
這位成功讓客人多買兩包獅子頭的王牌銷售員是我媽媽,有著餐廳外場打滾30多年的經驗,單靠客人說話的語氣、反應就能判斷客人的性質(身份、年齡、喜歡吃什麼、可負擔什麼價位的料理…等等),再依照每組客人的不同,推薦他們會喜歡的菜,加上對客人點的餐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根本是客人肚子裡的蛔蟲,讓客人覺得自己被了解、被記得,就會更樂意捧場我們的餐點。


我們家在台中經營一間中式餐館,大多的客人都是一群一群來聚餐,品嘗剛上桌、熱騰騰的酒席菜餚。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在櫃檯看店,其中一桌同事正爭相搶帳單要付錢,媽媽看了看,在我耳邊偷偷說「你看那個黑色外套的,看起來經濟不是很寬裕,但為了維護尊嚴還是搶得很賣力;穿藍色西裝的感覺就比較無所謂,是不是他付都沒關係。」
 
最後,黑色外套的男生真的搶到了菜單,一個人走過來結帳時,果然心虛地開口說:『那個…不知道能不能算便宜一點呢…?』
 
結完帳後,媽媽對我使了一個「你看,我就說吧」的眼神,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今年五月疫情大爆發之後,政府規定餐廳不得內用,我們餐廳的生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原本會來餐廳的客人中,除了少部分的熟客,其它都是靠著親朋好友推薦或是剛好來玩、看到報導或好評而前來的外縣市客人。現在不能內用,許多客人索性自己煮,外縣市的客人也來不了,財務報表上當然是赤字滿滿,收支難以平衡。
 
我們現在主要提供餐點的方式就改成外帶跟外送,提供小吃、飯麵類等各式料理以及冷凍包。
 
但因為我們原本主要是做酒席桌菜的,有一些食材很難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去販售(像是整隻的魚),或是因為做工繁複而不適合做成冷凍包(像是精緻湯品),導致那些食材一直囤著,不知道如何銷售出去,或許最後還是得自行吸收成本了吧……。
 
但值得慶幸的是,爸爸去年在台中的外送還很不普遍的時候,就決定「超前部署」,和外送平台合作,我也花了一些時間教媽媽使用平台。
 
一來是希望替餐廳吸引不同的客群,行銷給常叫外送的年輕人;二來就是怕如果哪天疫情大爆發,還可以透過外送平台賺取基本的收入,事實也證明爸爸的決定是正確的。
 
其實外送平台的抽成非常高,我們餐廳合作的平台就抽了35-45%的利潤,在疫情爆發前,一天平均只收到2-3單,可以說是完全沒在上面賺到錢。
 
但今年疫情爆發之後,大家在一夕之間被半逼著使用外送平台,許多商家也一窩蜂和外送平台合作。
 
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在平台上累積了比別人多的訂單評價,演算法會自動把我們餐廳排到比較前面,讓大家滑一下就看到我們,曝光度比較高;也因為去年就開始在平台累積知名度,在平台上也有了一些忠實顧客。
 
如果我們疫情大爆發後才開始跟外送平台合作,店家跟客人就會需要更多時間去習慣新的消費模式,累積信任和知名度也都需要時間去發酵,可能沒辦法達到現在所接的單數。
不得不說,外帶跟外送的餐點,當然還是沒辦法跟內用時吃起來一樣,很容易因為沒有馬上吃,導致顏色、口感、味道跟直接在店裡品嘗有落差,絕大多數客人都可以接受這個情形,但也是有一些客人不滿意而向我們客訴。
 
我們接到客訴後,都會依客人要求,補給客人一份新的餐點,但是有些客人拿到了補償後,還是會在外送平台、Google maps上面留負評,讓我們覺得很無力,積極處理問題卻還是被用超高標準來批評……。
 
所以,在這邊我想請大家在疫情時期給我們餐飲業多一點包容度,畢竟菜餚沒有馬上吃,味道就是沒辦法完全一樣,這個情況我們也很難去避免,更不用說其它口味吃不習慣就來店裡不分青紅皂白地抱怨,甚至要求更多優惠的客人。
 
我們沒有做錯,但為了不傷和氣,還是自己吸收成本來滿足客人的要求,這也不是我們的義務,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而不是得到想要的結果卻還要對店家咄咄逼人(當然友善的客人還是占大多數,比較極端的案例偶爾才會發生)。
 
另外,我們為了落實無接觸送餐跟安全距離,會把做好的餐點移到離櫃台一段距離外的桌子,客人或外送員來的時候我們再過去服務。在這邊也要呼籲大家盡量事先打電話訂好餐,來餐廳取餐就好,避免拉長接觸時間、增加染疫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我們的服務生。
 
雖然餐飲業在這波疫情下受創很深,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努力給各位好的飲食體驗,有碰到讓客人不合意的地方也會盡量想辦法補償,還要麻煩各位多多體諒、配合,也希望各行各業都能安然度過這次的疫情。
 
※在這裡分享本文主角–巧味膳房的餐點優惠活動給大家:
1.外帶酒席合菜,全面八折:https://reurl.cc/ZGZkL3
2.限量外帶、外送冷凍包各種優惠:https://reurl.cc/7r48xN
 
已經有不少餐廳因為疫情而關門大吉,我們也推薦在家防疫的大家多多支持自己的愛店,一起挺住餐飲業~

社交距離阻止不了我和底層家庭拉近距離──居家訪視社工

我是一位住在桃園的社工,其實我本來讀的是理工科,畢業後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助人,才又自己去考了社工執照。
 
我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司法案件,對個案的家庭進行居家訪視,站在第一線面對人世百態,並在當下給出即時的協助,到現在也不知不覺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
 
儘管疫情嚴峻,但法院委託的案件會有時效性,所以我們的工作還是得照常進行。三級警戒之後,在訪視之前,我們都會先確認個案有沒有在居家隔離或是接觸史,確認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戴著口罩和眼罩出動到社區中。
 
原本我們都會直接到個案家中訪視,但疫情期間,我們會盡量請個案配合改到門外訪視,避免室內群聚,也會要求個案全程配戴口罩。其實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我覺得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危險,不用太擔心。
 
但是在今年初,疫情還沒開始大爆發的時候,倒是有發生一件讓我餘悸猶存的事。
 
那時剛好部桃院內爆發了群聚,我在進行家庭訪視時,家中的伯伯堅持不願意戴口罩,但因為當時的疫情還沒現在這麼嚴重,我們也就沒有強制要伯伯戴上。
 
沒想到,伯伯在訪視快結束時才提到,太太竟然就是在部桃工作的護理師!雖然伯伯有強調太太已經做完快篩,結果也是陰性,但聽到這件事的當下,我還是難掩心中的擔憂。
 
訪視結束後,我便快速打給公司同事說明這個狀況,也趕緊回家消毒、換衣服,過了好幾天惴惴不安的日子,幸好最後身體沒事…..。
 
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承受著生活上的挑戰,無論是因為疫情失業、放無薪假,在家裡悶得發慌的;面對親人染病或因此經歷生離死別的;或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確診者,對疫情的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都讓我們的身心受到了不少的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感覺很糟,也可以使用電話、線上的輔導及諮商資源,或是找親近的人聊一聊。請記住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不用把內心的重擔都留給自己扛~
 
另外,也因為最近許多人都待在家裡讀書或工作,家人們彼此互動時間也拉長了,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些摩擦。所以,好好地和家人溝通,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滿意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讓居家隔離的日子過得更舒服喔。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嫩空姐Wendy的分享──航空業番外篇

我是嫩空姐日誌Wendy,曾經是居住於新加坡以及杜拜的外商空服員,在經過「新加坡航空」以及「阿聯酋航空」的飛行生活之後回到台灣擔任航空業講師。
 
在疫情前的2019年,國外航空公司以及國內龍頭航空公司在台灣接二連三招募空服員以及地勤,當時正是我從杜拜回台灣自行開班授課的時期。轉行做講師,教導嚮往著航空業的新鮮人們航空業的面試技巧以及空服員獨有的嚴格髮妝。
 
當我的危機意識還在思考著這樣的美好光景會持續多久時,新冠肺炎就在全球肆虐了。
 
在疫情爆發之後,國外航空公司大幅裁員以及國內航空公司大量減班,造成沒有招募需求而影響到學生的上課需求。因為本身並沒有將航空講師當作正職,所以影響沒有太大。但這次疫情的衝擊,造成各大空姐補習班的實體課程都直接關閉停課,或許多課程也都被迫轉為線上。
 
我也曾經想將自己的課程改為線上,可是我比較考慮的是怎麼樣才是實際幫助到這些想要成為空服員的年輕人。比起幻想著在空中飛翔的浪漫,這個世代他們更需要的是了解現實跟適應各種快速的多變。
我的2間前公司都是屬於他們國家的國航,有著政府資金的幫助還是無法擺脫需要大幅裁員的困境。上萬名空服員以及機師在收到公司的一封信之後,就被迫要放棄多年經營的一切回到自己原本的國家。
 
無論是才剛完成4個月嚴格受訓正要開心畢業迎接飛行人生的空服菜鳥,還是飛了20年而沒有做過其他工作的資深座艙長…他們工作沒有缺失,但全都面臨被迫失業。
 
沒有被裁員但是減班的空服員們,全都因為沒有航班而收入頓時減少一半以上。許多外籍空服員們不是請無薪假回到自己的國家度假,要不就是打工或兼差尋找其他收入來源。
 
在杜拜的空服員們都是住在一棟棟的員工宿舍中,就有英國組員開始在宿舍做起家鄉的英國司康點心在宿舍賣給同事們、馬來西亞的組員也賣起亞洲韓國泡菜、台灣組員賣起珍珠奶茶和手工水餃…大家疫情期間,用家鄉菜不只有了兼差收入,同時也做起了國民外交。
因為疫情大家都宅在家,因此Clubhouse這個用聲音交流的線上社群平台APP也意外在今年爆紅。
在Clubhouse(CH)上聚集了來自各國的人才,同時也有許多航空相關的房間論壇。也因為這個特別的時空因素,我在CH上成立了【CABIN CREW 空服員】這個Club俱樂部。
 
透過航空業相關線上論壇,意外認識了許多其他公司的從業人員和航空迷,大家聚集在「空中」談論著航空業和自身的現況取暖。在這困難的時期,大家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這個世界再多一些些溫暖和樂觀。
 
正在半封城的台灣加油! 祝福各位健康、快樂。
 
By 嫩空姐 Wendy ( IG: wendyteng11)
※嫩空姐Wendy成立的Clubhouse連結:https://www.clubhouse.com/@wendyteng
圖片、影片來源:嫩空姐Wendy提供

我的聲音在笑,汗在飆,來現場報稅的你可知道──國稅局公務人員

『我待會還有事,可不可以先幫我處理?』
 
「不好意思,請您等待叫號,不能插隊喔。」
 
『什麼?講話這麼小聲我哪聽得見?』
 
「請等待叫號,不可以插隊喔!」我用盡全力喊著。
 
『怎麼這麼不通人情!我都等半小時了,外面這麼熱,我這老頭子還沒被病毒殺死,就先被你們熱死了。』
 
伯伯邊抱怨邊悻悻然地走回等待區,我也無力再和他爭辯,只希望可以快點結束工作,不然真的快要暈倒了……。
 
我是一名國稅局的公務員,雖然疫情之後,政府已經開放可以申請延長、分期繳稅,也鼓勵大家多用線上繳稅的方式,但還是有不少不會用網路的老人家或是覺得現場報稅比較安心的民眾前來,一天大概會有200位(堅持要參加見面會的)民眾到現場。
 
今年也是我們第一次在戶外辦理報稅,因為疫情關係,我們工作時要全副武裝,穿戴防護衣、防護帽、護目鏡、防護面罩和手套,全身包得密不通風,根本還沒開始幫民眾報稅就已經在飆汗了。
 
雖然我們有搭棚子遮太陽,也有開電扇,但只能感受到人流散發出的熱氣,平常在蒸氣室待不到五分鐘的我,現在要穿著防護衣工作四、五個小時,根本是邊三溫暖邊工作。
 
和民眾溝通時,他們常聽不到我們說話,因為我們跟民眾之間隔著板子,再加上雙方都戴著口罩跟面罩,隔音效果比隔音牆還好!我們都要吼很大聲他們才聽得到,常常吼到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重聽!?
 
這時候能怎麼辦?也只能忍啊!因為全身裝備不方便穿脫加上在戶外的關係,我們連要喝水、上廁所都很難,只能等到交班時間才可以休息,常常自己要中暑了。
 
不是我們脾氣差,在這種身體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遇到態度不好的民眾真的很難心平氣和。
 
不會用網路報稅沒關係,連打電話申請延長繳稅也不想,偏偏要來這裡群聚,重點是還不願意配合我們的規定,整天對我們抱怨東抱怨西…..。
 
納稅是人民的義務,不是都我們的責任耶!
 
剛剛還有一個阿姨來幫她的小孩報稅,需要小孩的身分證跟印章,但她忘記帶了,我跟她說這樣沒辦法報稅,她竟然回我『我今天來繳稅給政府,你還刁難我,那我乾脆不要報稅啊!不看看你的薪水也是我們老百姓付的!』
 
哈囉阿姨!公務員也是要繳稅的好嗎?每次遇到情緒比較激動的民眾,我都很想用餅乾盒鐵蓋綁繩子,只要聽到誰說一些感覺頭腦不是很清楚的話,就放繩敲下去,讓他們提提神!
 
年輕人對網路比較熟悉,希望民眾盡量學習用網路報稅,也可以多教教身邊的長輩,這樣媽媽就不用冒著群聚的風險跑來現場了。
 
可以理解有人不得已必須要到現場繳稅,但希望大家可以配合我們的流程,不然會讓我們很為難。
 
因為疫情所以必須把報稅站移到室外,也是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會比較熱、比較不舒服,但我們穿防護裝也沒有比較輕鬆,這種時候真的要請大家多體諒多配合了。
 
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容易,或許在很多事情上真的會比較不方便,但我們犧牲一些時間跟舒適度,就能避免為前線人員帶來更多負擔,也才能讓我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啊。
 
圖片來源:聯合報、自由時報。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線上繳稅及延期、分期報稅懶人包(還不會線上繳稅的朋友都來學!):
https://pse.is/3hfbw4
※不想頂著大太陽排隊等報稅?國稅局也有線上抽號碼牌的服務喔:
http://59.125.129.206/

背負染疫風險採訪,進家門前卻被當作包裹狂噴酒精──記者

終於下班回到家,媽媽聽到開門聲就立刻拿著酒精衝到家門口,然後,開始對著我狂噴,像我是剛被送到家門口,急需消毒的包裹那樣。「妳洗好手之後,記得把包包和護目鏡放去陽台通風,聽到沒?」正當我洗完手,正想坐下來好好吃頓飯的時候,卻被我妹無情的一把推開。「欸!妳先去洗澡再來吃飯啦!而且妳要吃去客廳吃,新聞就說不要共食齁!」
 
身為記者,消耗身體風險又高的工作環境,成了你被家人推開的理由。
 
時間回到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我還在中部山區採訪旱象相關議題。受訪者開玩笑說:「現在最危險的就是你們這群從台北來的人啦!」當時的我根本沒想到,回台北後,五月十五日,雙北立即進入防疫三級警戒。
 
採訪工作隨時都在跟時間賽跑,當時是周末假日,主管下達指令,要我們先放下原先手邊的議題,並規劃出一小時的新冠病毒疫情專題,要在一周後播出。我負責其中二十分鐘左右的新聞篇幅,交代台灣疫情如何在短短數周內,突然炸開?
 
身為記者,一但有緊急狀況發生,週末便與你無關。
記者的工作內容包含了採訪及寫作。採訪像是去市場買菜(要知道什麼菜去哪個市場買比較漂亮、比較划算),寫作就像菜買回來之後,從備料到出餐的過程。要洗菜、切菜、菜擺放到冰箱也要有一定的邏輯,如此一來其他家人打開冰箱找食物的時候才能一目瞭然,還要考慮家人喜歡吃什麼樣的料理、喜歡怎樣的擺盤方式。從採訪到將素材整理成能夠提供給閱聽者的新聞資訊,是很花時間的。
 
需要實地採訪與視訊訪談並進,才能趕上下周的播出。我和攝影記者馬上動身前往萬華與大型醫院快篩站,穿戴上公司準備的護目鏡、防護衣和口罩,結束後,先掏出酒精噴灑全身,才敢上採訪車回公司。
 
身為記者,採訪現場很容易超過十個人一起群聚圍在受訪者身邊,然後還輪不到你打疫苗。
有些新聞「即時性」較低的專題組會進行「分流辦公」,文字記者盡量在家寫稿,攝影記者也盡量在家中剪輯。受限於專業設備都在公司,新聞播出需要畫面,記者還是必須四處採訪、回到公司使用剪輯軟體完成新聞帶,因此很難徹底執行WFH。工作期間還會陸續傳出同業確診,甚至有人在電視台內暴斃的案例。
 
身為記者,就是大家都在家工作的時候,你還是時常都要往熱區衝。
 
而採訪過程最難忘的部分,莫過於各種因疫情爆發後,才顯影的城市圖像。攝影記者使用空拍機,拍下台北瞬為空城的樣貌,熙來人往的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空無一人,喧鬧的峨嵋街、電影街,陷入前所未有的寧靜。
街道上的萬華居民,人手一個板凳,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要前往快篩站排隊。位在士林的大型醫院室外採檢站,眼睜睜看著病患被醫護人員篩檢後,立刻上擔架被推進急診室。國軍化學兵消毒前,試撒,在陽光烈焰下,漂白水在空中搭出一道彩虹…。
 
身為記者的迷人之處,是能站在前線見證每個時勢。
 

※「目前記者已不能到醫院進行採訪,文章敘述為規定前之採訪內容」

讓大家能安心在家吃飯,自己卻只能躲在機車旁嗑便當──外送員

外頭的氣溫是逼人的35度,炙熱的太陽讓路人都躲在影子下,餐廳也都禁止內用,外送員振豪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放棄了在騎樓底下乘涼的片刻,抓著手上的飯糰,趕緊在機車上快速解決一餐,準備繼續趕時間跑下一單。
 
這一個月以來,振豪一天的工作時數常常超過14小時,雖然收入相對比疫情爆發前還多,但體力負荷量大,天天要爬將近100層樓、在外常常借不到廁所導致要憋尿,也必須承受著龐大的染疫壓力。
 
然而,最近幾天卻發現有些時段的薪水竟然還被砍到一單只剩10元!從早忙到凌晨,為了趕單好幾次差點發生交通事故,薪水卻變得更少,讓振豪很不能接受。
 
就算平台有加碼,但重災區的單薪水一單也只加10元,很不符合外送員所冒的風險呀!
 
雖然平台有規範要無接觸送餐,外送員沒戴口罩會被懲處,但遇到客人下樓取餐沒戴口罩,向平台反映卻沒有下文,真的不知道這個規範是用來保護大家,還是用來懲罰外送員的……。
 
而且,平台也沒有強制要求客人要線上刷卡,每次接到客人手上的現金,振豪心裡都很挫,在客人面前噴酒精也是很尷尬,收下又不知道上面沾了多少病毒!
 
但好像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外送員也會怕染病一樣,外送的時候常被很多社區當成是病毒,說我們很髒,把我們轟到社區外面,只好在大太陽底下滴著汗珠等客人來取餐。
 
拜託!我們比誰都還怕病毒咧!酒精噴到手破皮,也會隨時緊戴口罩。比起我們,那些自以為安全而不戴口罩取餐的客人才更危險好嗎?
 
這樣就算了,我們還會三不五時收到客人的惡意檢舉,明明有戴口罩卻被說沒戴,或是我們依社區規定沒替客人送上樓就被客人留負評,影響自己的聲譽,實在是很冤枉,平台怎麼可以單方面聽信客人的抱怨就讓我們外送員吃悶虧呢?
 
振豪對於平台扣薪水、不重視外送人員工作風險的情況感到很不解,想跟公司反映卻沒有負責人願意出面處理,而台灣交通事故率這麼高,外送員長時間在外面騎車如果發生意外,公司也要外送員自己負責。
 
政府對於外送員面臨的職災糾紛,卻沒有制訂明確的規定去要求外送平台,導致外送員單方面被平台壓榨,也只能把苦往心理吞。外送員不知不覺成了人人都需要,卻也同時被國家、社會都忽略的存在。
 
如果沒有外送員的協助,疫情很可能會比現在嚴重許多,但他們卻面臨著「低薪、高染疫風險、職災保障不足」等種種問題。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在工作環境、品質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至少能有正向的工作經驗。
 
體諒外送員因為單量大、外送距離長而比較晚送到的情況,不要因為等待比較久就情緒性給負評;訂餐用線上刷卡、取餐時記得戴口罩,落實無接觸取餐,否則若一個外送員確診,好幾百個客人都會有染疫風險;而取餐給外送員的指示也盡量清楚,如果外送員真的找不到送餐處,也請留意手機來電,不要讓外送員找不到人而跑來跑去。
 
在疫情嚴峻的時刻,外送員們擔起第一線抗疫人員的角色替大家服務是非常不容易的,振豪面對工作跟大眾的壓力,有時候也會想放棄,但一想到自己如果放棄了,會影響到更多需要外送服務的人,便還是持著「同島一命」的精神咬牙苦撐下去。
 
雖然外送員們偶爾可能還是會有讓我們不是很滿意的地方,但這時候請多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給予包容,畢竟我們不用冒著和外界接觸的風險,在家就能收到熱騰騰的食物,已經是很值得慶幸的事情了吧!
 
1.圖片來源:CMoney、中央社。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2.參考資料:
https://pse.is/3jd6lp。《【專訪】疫情下的第一線外送員心聲──減薪、高染疫風險、職災保障不足》
https://pse.is/3j2hfj。《外送行為是「承攬」還是「僱傭」?外送平台需要為外送員負責嗎?》
https://pse.is/3j65us。《砍薪2成、3倍職災!全台外送員站出來組產業工會》
https://pse.is/3h5axm。《疫情下的外送員:高染疫風險、「無接觸取餐」遭負評、需求爆量卻被平台減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