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語言治療師,在台北開了一間自己的治療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患者(大多是孩童)改善大大小小的溝通、吞嚥等問題。
像是之前有一位住在桃園的媽媽帶著女兒來找我,這個小女生已經兩歲半了,但還不大會說話,口水量也非常多,出門兩個小時就要帶十幾條圍兜兜才夠,媽媽帶著她到處求醫卻始終沒有好轉。
經過評估之後,我發現是因為她的口內肌肉低張,才會導致嘴巴開開、口水直流,舌頭也因為一直泡在口水中沒辦法活動,才會都不講話。
於是我幫小朋友做了口腔按摩,刺激神經;也讓她做復健運動,像是吹泡泡、吸布丁等練習來增強肌力。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小朋友現在出門只要帶一條圍兜兜,也開始會說話了,聽到女兒終於叫出『爸爸、媽媽』,家人都感到十分欣慰。
這個案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沒想到小朋友不說話竟然是因為口水太多,發現了這個根本的問題後,就像打開開關,讓小朋友的狀況有了突破性的好轉。看著苦惱的家長終於展開笑顏,我也深刻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在三級警戒之後,雖然政府對復健診所沒有特別限制,但因為語言治療會需要看到患者說話時的嘴型,過程無法避免飛沫接觸,所以原本的患者都表示要先暫停一陣子,等到解封後再繼續治療。
而且國內的法規禁止線上語言治療,所以也沒辦法改成線上課程(就算可以,成效應該也會差很多),就這樣,我經歷了整整兩個月完全沒有收入的日子。
除了沒有收入,還需要負擔治療所的租金和其他雜費,入不敷出的生活實在令人難熬,幸好,最近和緩的疫情為我帶來了一線生機。
七月初之後,陸陸續續有家長詢問我是否有接種疫苗,有的話他們想帶孩子回診了(畢竟已經暫停了兩個月,怕孩子太久沒治療會退步)。
因為我們屬於第三類醫療人員,在六月就已經有注射疫苗了,家長們知道後也紛紛表示願意帶孩子們過來,現在大概有四成的患者回來繼續治療了。
雖然治療時患者還是沒辦法戴口罩,但我們治療師都會全程戴著,除非是要示範嘴型才會短暫把口罩拉下來。在兩組患者之間,我也會空出15分鐘進行全面消毒,避免下一組患者接觸到其他人碰過的東西。
很感謝患者跟家長們願意信任我們,疫情期間我們也會做好防疫措施,讓大家可以放心來接受治療。
居家防疫期間,許多小朋友在家整天看平板,久了就變成只會跟平板說話而不會與人互動,所以我們會建議家長在忙碌之餘,可以盡量多和孩子對話、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是讓小孩多做些運動,口部肌肉的發展也會更好(沒錯!運動也會鍛鍊到口腔的筋膜)~大家在疫情期間都要繼續保持健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