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平台的負評比財務報表上的赤字更讓人難以平衡──餐飲業

「來~這是您的炒牛肉和鹹蛋苦瓜,上次的清燉獅子頭吃得還可以嗎?我們現在也有出冷凍包喔!喜歡的話可以帶一包回家試試,簡單蒸一下就很好吃囉!」
 
『哇!竟然還記得我上次點獅子頭~很好吃啊,那我多帶兩包好了!』
 
這位成功讓客人多買兩包獅子頭的王牌銷售員是我媽媽,有著餐廳外場打滾30多年的經驗,單靠客人說話的語氣、反應就能判斷客人的性質(身份、年齡、喜歡吃什麼、可負擔什麼價位的料理…等等),再依照每組客人的不同,推薦他們會喜歡的菜,加上對客人點的餐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根本是客人肚子裡的蛔蟲,讓客人覺得自己被了解、被記得,就會更樂意捧場我們的餐點。


我們家在台中經營一間中式餐館,大多的客人都是一群一群來聚餐,品嘗剛上桌、熱騰騰的酒席菜餚。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在櫃檯看店,其中一桌同事正爭相搶帳單要付錢,媽媽看了看,在我耳邊偷偷說「你看那個黑色外套的,看起來經濟不是很寬裕,但為了維護尊嚴還是搶得很賣力;穿藍色西裝的感覺就比較無所謂,是不是他付都沒關係。」
 
最後,黑色外套的男生真的搶到了菜單,一個人走過來結帳時,果然心虛地開口說:『那個…不知道能不能算便宜一點呢…?』
 
結完帳後,媽媽對我使了一個「你看,我就說吧」的眼神,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今年五月疫情大爆發之後,政府規定餐廳不得內用,我們餐廳的生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原本會來餐廳的客人中,除了少部分的熟客,其它都是靠著親朋好友推薦或是剛好來玩、看到報導或好評而前來的外縣市客人。現在不能內用,許多客人索性自己煮,外縣市的客人也來不了,財務報表上當然是赤字滿滿,收支難以平衡。
 
我們現在主要提供餐點的方式就改成外帶跟外送,提供小吃、飯麵類等各式料理以及冷凍包。
 
但因為我們原本主要是做酒席桌菜的,有一些食材很難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去販售(像是整隻的魚),或是因為做工繁複而不適合做成冷凍包(像是精緻湯品),導致那些食材一直囤著,不知道如何銷售出去,或許最後還是得自行吸收成本了吧……。
 
但值得慶幸的是,爸爸去年在台中的外送還很不普遍的時候,就決定「超前部署」,和外送平台合作,我也花了一些時間教媽媽使用平台。
 
一來是希望替餐廳吸引不同的客群,行銷給常叫外送的年輕人;二來就是怕如果哪天疫情大爆發,還可以透過外送平台賺取基本的收入,事實也證明爸爸的決定是正確的。
 
其實外送平台的抽成非常高,我們餐廳合作的平台就抽了35-45%的利潤,在疫情爆發前,一天平均只收到2-3單,可以說是完全沒在上面賺到錢。
 
但今年疫情爆發之後,大家在一夕之間被半逼著使用外送平台,許多商家也一窩蜂和外送平台合作。
 
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在平台上累積了比別人多的訂單評價,演算法會自動把我們餐廳排到比較前面,讓大家滑一下就看到我們,曝光度比較高;也因為去年就開始在平台累積知名度,在平台上也有了一些忠實顧客。
 
如果我們疫情大爆發後才開始跟外送平台合作,店家跟客人就會需要更多時間去習慣新的消費模式,累積信任和知名度也都需要時間去發酵,可能沒辦法達到現在所接的單數。
不得不說,外帶跟外送的餐點,當然還是沒辦法跟內用時吃起來一樣,很容易因為沒有馬上吃,導致顏色、口感、味道跟直接在店裡品嘗有落差,絕大多數客人都可以接受這個情形,但也是有一些客人不滿意而向我們客訴。
 
我們接到客訴後,都會依客人要求,補給客人一份新的餐點,但是有些客人拿到了補償後,還是會在外送平台、Google maps上面留負評,讓我們覺得很無力,積極處理問題卻還是被用超高標準來批評……。
 
所以,在這邊我想請大家在疫情時期給我們餐飲業多一點包容度,畢竟菜餚沒有馬上吃,味道就是沒辦法完全一樣,這個情況我們也很難去避免,更不用說其它口味吃不習慣就來店裡不分青紅皂白地抱怨,甚至要求更多優惠的客人。
 
我們沒有做錯,但為了不傷和氣,還是自己吸收成本來滿足客人的要求,這也不是我們的義務,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而不是得到想要的結果卻還要對店家咄咄逼人(當然友善的客人還是占大多數,比較極端的案例偶爾才會發生)。
 
另外,我們為了落實無接觸送餐跟安全距離,會把做好的餐點移到離櫃台一段距離外的桌子,客人或外送員來的時候我們再過去服務。在這邊也要呼籲大家盡量事先打電話訂好餐,來餐廳取餐就好,避免拉長接觸時間、增加染疫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我們的服務生。
 
雖然餐飲業在這波疫情下受創很深,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努力給各位好的飲食體驗,有碰到讓客人不合意的地方也會盡量想辦法補償,還要麻煩各位多多體諒、配合,也希望各行各業都能安然度過這次的疫情。
 
※在這裡分享本文主角–巧味膳房的餐點優惠活動給大家:
1.外帶酒席合菜,全面八折:https://reurl.cc/ZGZkL3
2.限量外帶、外送冷凍包各種優惠:https://reurl.cc/7r48xN
 
已經有不少餐廳因為疫情而關門大吉,我們也推薦在家防疫的大家多多支持自己的愛店,一起挺住餐飲業~

社交距離阻止不了我和底層家庭拉近距離──居家訪視社工

我是一位住在桃園的社工,其實我本來讀的是理工科,畢業後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助人,才又自己去考了社工執照。
 
我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司法案件,對個案的家庭進行居家訪視,站在第一線面對人世百態,並在當下給出即時的協助,到現在也不知不覺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
 
儘管疫情嚴峻,但法院委託的案件會有時效性,所以我們的工作還是得照常進行。三級警戒之後,在訪視之前,我們都會先確認個案有沒有在居家隔離或是接觸史,確認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戴著口罩和眼罩出動到社區中。
 
原本我們都會直接到個案家中訪視,但疫情期間,我們會盡量請個案配合改到門外訪視,避免室內群聚,也會要求個案全程配戴口罩。其實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我覺得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危險,不用太擔心。
 
但是在今年初,疫情還沒開始大爆發的時候,倒是有發生一件讓我餘悸猶存的事。
 
那時剛好部桃院內爆發了群聚,我在進行家庭訪視時,家中的伯伯堅持不願意戴口罩,但因為當時的疫情還沒現在這麼嚴重,我們也就沒有強制要伯伯戴上。
 
沒想到,伯伯在訪視快結束時才提到,太太竟然就是在部桃工作的護理師!雖然伯伯有強調太太已經做完快篩,結果也是陰性,但聽到這件事的當下,我還是難掩心中的擔憂。
 
訪視結束後,我便快速打給公司同事說明這個狀況,也趕緊回家消毒、換衣服,過了好幾天惴惴不安的日子,幸好最後身體沒事…..。
 
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承受著生活上的挑戰,無論是因為疫情失業、放無薪假,在家裡悶得發慌的;面對親人染病或因此經歷生離死別的;或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確診者,對疫情的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都讓我們的身心受到了不少的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感覺很糟,也可以使用電話、線上的輔導及諮商資源,或是找親近的人聊一聊。請記住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不用把內心的重擔都留給自己扛~
 
另外,也因為最近許多人都待在家裡讀書或工作,家人們彼此互動時間也拉長了,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些摩擦。所以,好好地和家人溝通,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滿意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讓居家隔離的日子過得更舒服喔。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露宿街頭的人,沒有家、也沒有拿下口罩的機會──芒草心社工

「欸!跟你們說一個可以最快打到疫苗的方法!搬到台北車站外面躺。」
『揪了啦!還不揪起來!在家工作我也很久沒刮鬍子了,我家剛好有多的紙箱,要分你嗎?』
 
台北市的街友已經可以打疫苗了,看著朋友群裡熱烈討論為了打疫苗要到萬華、北車附近躺,我想立刻來一首柯有倫的「哭~笑不得~~~」。沒想到有一天,「街友」竟然能打敗「網紅」成為台灣人心目中夢幻職業的第一名!
 
我是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工,我們協會以服務無家者(街友)為主。主要的工作內容有替街友媒合就業機會、協助街友就業、就醫、租房子等等。疫情爆發之前,我主要負責訓練街友擔任真人圖書館、街遊的導覽員,到學校舉辦演講,跟學校老師合作,將街友議題的教材包融入課程。
 
疫情爆發之後,演講、導覽等活動全部被取消,很多原本可以供餐、提供盥洗設施和住宿的公共空間都關閉,街友常做的舉牌、粗工等工作也受到影響。
 
包含浪人食堂、人生百味、芒草心、夢想城鄉、一碼IMMA、大水溝二手屋等多個深耕的萬華非營利組織,在疫情升溫之際,火速組成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由芒草心和人生百味每隔兩天就會在街頭發放物資給街友,芒草心負責一三五在萬華地區發物資,人生百味二四六會在台北車站發物資。每兩天發放一次防疫包,防疫包裡面會有兩天份的口罩、分裝瓶酒精、易開罐罐頭、餅乾或麵包、水果。因為現在沒有公共空間讓街友洗澡,也會準備乾洗澡巾、免洗內衣褲。之後想放入防疫小卡片(因為街友接收訊息的速度比較慢,他們都沒有電視看、大部分人也沒有手機,希望能讓他們知道防疫的新聞,有事的話要去哪裡找誰等資訊。)有人發放物資,就有人要負責收,我現在負責在辦公室接物資、整理物資、電話聯繫等等,我們變得比之前更忙了。
幾乎每天一進辦公室,電話就響不停,有很多熱心的民眾想捐助物資,但也會有很多問題。「罐頭你們有收嗎?」「啊剛剛忘了順便問那個冷凍食品可以嗎?」「我是昨天打過電話來問罐頭有沒有收的,那泡麵可以嗎?」
 
有熱心的民眾,也就有熱情的民眾。開始發放物資之後,這些熱情的民眾偶爾會到我們的粉專留言:「這麼愛發怎麼不把遊民帶回你家樓下發?」、「就你們這些一下發便當一下發物資,讓遊民繼續留在這!」、「就是你們這些人在養遊民!!!」
 
因為物資入倉、消毒和打包都需要人力,最近剛好和浪人食堂、夢想城鄉合作,讓一些工作機會受影響的街友有機會重新上工。其實,百分之七十的街友都是有工作的,只是他們的薪資不足以支付房租,才必須在街頭流浪,甚至,有人是喜歡工作的,因為只有在工作的時候,他們才會有自己的名字,不只是被稱為「街友」。
 
現在工作的樂趣就是和同事一起開箱民眾的物資。高手在民間真的所言不假,民眾會捐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池上罐頭粥(一打開就可以吃到白粥!這真的超神奇!)、高蛋白氣泡飲、牛肉飲。平常都不知道有賣這麼多有趣的食品。我們也會好奇這些東西好不好吃,怕其實不太好吃,送出去其實不太好意思。我自己就買了泰山雪蓮子無加糖燕麥粥,原本以為無加糖的食物感想就只是:「嗯……下一位!」沒想到其實蠻好吃的,易開罐的設計也很適合在街頭發送。前陣子有民眾說要送加熱後的舒肥雞胸肉,怕街友吃了之後拉肚子,我們就自己測試看便利商店加熱過後的雞胸肉放了八小時之後還可不可以吃?結果,我們完全沒有拉肚子!!!
 
我下班之後,另外四名同事晚上11-12點會在萬華、西門等地區發物資。為什麼要晚上發呢?因為晚上大家都在自己的位子上睡覺,不會看到社工就太興奮跑來排隊、聊天。那為什麼不早一點發呢?因為街頭有不成文的規定,晚上9點才能躺下睡覺,剛開始發送物資的時候,晚上10點會有一些沒帶行李的路人也跑來領防疫包,所以我們才把發送物資的時間再往後延。
 
我們晚上在家吹冷氣睡覺的時候,街友在沒有冷氣只有熱氣的街頭,還要戴口罩睡覺。有些人沒戴,可能是一開始沒有接收到要戴口罩的資訊(街友大多都不會看電視或沒有手機),或是精神狀況有問題,希望大家不要故意拍街友沒戴口罩的照片檢舉。
街友因為沒有「家」可以安心防疫,才會被列為可以優先施打疫苗的對象。可以打疫苗的街友都是由公部門的社工造冊,是之前社福中心有接觸過的對象,社工們都很認真上班,隨便冒風險跑來北車或萬華公園躺是沒有用的喔!
 
疫情升溫之後,原本睡在網咖、麥當勞、超商的街友都蔓延到北車、龍山寺等街頭,街友人數增加,導致防疫距離變小。雖然已經安排打疫苗了,但疫苗並不是唯一解藥,除了持續勤洗手、戴口罩之外,更希望政府趕快朝向空間降載、分流安置的面向前進,才能真正杜絕病毒傳播鍊。
 
貼標籤很容易,理解卻很難。我們都不知道,有一天,我們會不會成為跌落社會安全網的人。如果你有餘力,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不排除人的社會。
 
※芒草心物資募集走這: https://reurl.cc/xgzLkz
※人生百味物資募集走這:https://reurl.cc/V3yNQA
 
※捐款給芒草心支持無家者自立生活:https://reurl.cc/j85aEp
※捐款給人生百味創造一個不排除人的社會:https://pse.is/39vh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