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菜販是我最常見面的家人──傳統市場的客人

張奶奶是阿珠的熟客之一,子女都在外縣市工作,疫情前每天都會到家附近的傳統市場,就算不買菜,也會找阿珠跟其他市場攤販、店家寒暄幾句。
 
只見張奶奶一跛一跛走來,阿珠緊張地問道:『張奶奶,妳的腳怎麼了?一個多禮拜沒見到妳,發生什麼事了嗎?』
 
張奶奶笑了笑說:『唉呀沒事啦!阿就最近病毒很可怕,我女兒說市場很危險,要我別再來了,改成去超市人比較少,但現在進去超市都要簽名、看證件,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進不去咩!
 
我女兒就說要幫我從網路上訂蔬菜、水果,可是送貨的只送到一樓,我提到三樓,自己不小心扭到腳啦!休息幾天,菜吃完了才再出來買菜,不然我一個人在家也悶得慌!』
 
張奶奶隨手拿了阿珠架上的一把青菜,說道:『還是這裡的菜新鮮,好吃又便宜!唉,妳說,如果之後市場也要簽名或掃一個東西才能進來,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辦勒!』
 
阿珠心疼地看著張奶奶,說:『不然妳要買菜的時候打電話給我,我再看有沒有辦法把菜送上去妳家!』
 
張奶奶感激地說:『我自己一個人,菜吃慢一點、少出來幾次就好了!我這腳也是要走一走,不然哪天走不動了也麻煩!時間不早了,我也不要在市場待太久,我老人家走得慢,走回家還要一些時間,這些菜幫我錢算一算吧!』
 
阿珠替張奶奶結完帳,隨手抓了一把蔥送給張奶奶,說道:『來啦!知道妳喜歡吃蔥蛋,我多送妳一些蔥,自己在家要好好照顧身體,有什麼需要再打電話給我!』
 
對子女不常回家的張奶奶而言,這些市場的好朋友們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唯一天天都和她說上幾句話的人。
 
大多數年輕人想和親朋好友連絡,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立刻用Line、Facebook或Instagram和想念的人見上一面。
 
不過,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像張奶奶一樣,不會使用手機、甚至是不會寫自己名字的人。
 
疫情讓我們了解到這是一個不能只關心自己、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時代。
 
1.圖片來源:數位島嶼。圖片僅為示意圖,非市場現況亦非角色本人。

不能遺棄不會用網路買菜的客人──傳統市場的攤販與果菜批發商

 
身為台北某傳統市場的菜販,阿珠每天清晨都會到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採購當日需要販售的蔬菜,但疫情期間因為營業額下降,已經改為2-3天才去一次。(畢竟攤位是按日收費的,生意都不好了就沒必要天天去)
 
今天凌晨四點,外頭的雨聲正大,阿珠從家裡騎機車出發,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還在夢鄉的時候,她和她那濕了又乾、乾了又濕的口罩,一起抵達了北農。到達後,阿珠一如往常地走到批發商王大哥的攤位和他購買芋頭。
 
王大哥看到滿臉倦容的阿珠後,說:『生意難做吼!我看現在有些賣菜的,會直接在網路上賣餒!妳要不要也試試看,把攤位的租金省起來?』
 
阿珠嘆了一口氣,說道:『唉,難啦!我那些熟客年紀大,哪可能會用網路!而且吼…』
 
『咳咳!』阿珠話還沒說完,就聽見斜後方抽菸的搬運工咳嗽的聲音。
 
『王大哥,現在市場都規定要實名制跟戴口罩了,這種的就去給他檢舉啊!難道你不怕嗎?』
 
王大哥搖搖頭,說:『那是他們的習慣,檢舉也沒用啦。我怎麼不怕?但怕還是得來啊,家裡還有老小要顧,而且如果我們批發商不賣,搬運工、農民沒收入,全臺灣的市場和餐廳也不用營業了(餐廳業者和市場菜販都會到這裡買菜)。人家搬運工是算日薪的,搬一件賺十塊,也是辛苦。』
 
『也是啦…』
 
『我們就只能自己多注意啦,像是我從凌晨兩點來,一直到早上九點都盡量不去公共廁所,跟人家借推車的時候也會先噴酒精,因為每個店家防疫標準不同,有些就覺得借出前不用先消毒也沒差。是說吼,市場消息傳很快啦,誰確診大家一下就知道了,那個人之後也就不會來了。』王大哥接著說。
 
『唉,疫情期間大家都很無奈…王大哥你也是很不容易,已經不吃不喝好幾個小時了吧,晚點下班好好休息一下吧。要多保重喔,端午節的時候再來找你買芋頭~』
 
和王大哥告別後的阿珠將蔬菜載回市場,擺放完畢準備營業時,卻看到許久不見的熟客張奶奶一跛一跛地走過來……(未完待續)
 
1.圖片來源:天下雜誌、上下游。圖片僅為示意圖,非市場現況亦非角色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