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華疫情大爆發的初期,醫院外臨時搭蓋的篩檢站旁,圍滿了躁動的民眾,他們為了等待快篩以及PCR(核酸檢測)結果,已經在太陽底下站了將近一個小時。
有一位民眾終於受不了,跑到篩檢站的窗口外喊道:『喂!不是說有些結果已經出來了嗎?怎麼到現在還不公布?一定要自費才會加快速度,死愛錢!還要我們老百姓在外面曬到快中暑!』
「請你們在這裡等候,還不是為你們好?室內的傳播風險更高欸!而且不是我們不想快一點,系統就是這麼慢,你要我們怎麼辦?」
醫檢師宜軒在悶熱的帳篷中,穿著不透氣的防護衣帽,邊滴著汗邊咕噥著。此時的他已經連續六個小時不吃不喝,為的就是讓民眾能盡快拿到報告結果。
但即便他已經加快分析、整理檢體的速度,但還是沒辦法讓民眾更快知道結果,面對民眾的抱怨,宜軒也無能為力。
雖然說最近Covid-19檢驗量爆增(因為是法定傳染病,所以一開始時陰性或陽性報告都需要上傳到系統),比起過去檢驗肝炎、愛滋病只要上傳陽性報告(也因為那些疾病沒有立即傳播的危險性,有更長的等待期)來說,工作量的確是多了非常多、時間也更緊迫,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系統。
宜軒每天要檢驗超過1000個檢體(包含常規PCR、快速PCR及快篩等等),檢驗完後就會將結果上傳至醫院的LIS系統(檢驗資訊系統),之後還要再上傳第二次到CDC(疾管署)的系統,而這就是為什麼民眾檢驗後往往要等個三五天才能拿到報告結果的原因。
像是搶五月天演唱會一樣,系統網頁心情不美麗時就故障,上傳速度也非常慢。一個下午下來,能成功上傳並公告的檢驗報告不到10件,但這又是規定的流程,不能省略。
而衛服部限制確診的病人須在24小時之內通報,否則會扣除三千元的補助,導致人民急著要檢驗結果而不斷向醫院方催促,或是向政府部門抱怨醫院都不給他們報告結果。
面對民眾的施壓,醫院和CDC便拿醫檢師當擋箭牌,才會讓民眾誤以為是醫檢師效率低落,沒有盡快檢驗或是檢驗量能不足;也會有許多院內行政人員受不了民眾的抱怨,在宜軒上傳報告時不斷來催促。
但其實醫院現在使用的是高通量PCR儀器,一天可以檢驗一千多件,往往是醫檢師努力用最快的速度檢驗完後,卡在上傳到系統的環節大塞車,再怎麼催促也沒用。
面對民眾的抱怨、謾罵,以及長官給的壓力、院方及政府的栽贓,使得醫檢師士氣大減。
宜軒每天光是處理新冠肺炎爆增的工作量,就要花費近10個小時,原本要處理的工作只好往後擠,還有最近也多了不少盲腸跟痔瘡的檢體(因為大家在家暴飲暴食,跟過年一樣),常常下班都要11點過後了。
回家後,又看到新聞下的酸民們大肆批評醫檢師的留言,讓宜軒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跟失望。
「唉!我像個機器人一樣,為了大眾馬不停蹄地工作,換來的卻是你們的不諒解,醫院跟政府還把錯怪到我們頭上,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真的好累……….大家都在喊『守護醫護』,我們醫檢師工作量跟壓力這麼大,怎麼卻沒有人來守護我們……」
※備註:故事背景是萬華疫情大爆發的時候,現在的篩檢流程已經不一樣了(民眾可以透過健保存摺看到自己的報告,不用到院外等候、群聚,醫院也比較不會接到民眾的客訴電話了)。
1.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2.參考資料:https://pse.is/3f8c2e。《校正回歸僅剩6千筆…檢驗量能仍不足?醫檢師、台大教授透露塞車「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