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安心運動,線上教練直送到府──健身教練

『你知道,吃得太少,反而會變胖嗎?嘿嘿!我先賣個關子,等等再告訴大家為什麼~』
 
我是一位健身教練,在疫情大爆發後,健身房完全不能營業,只能轉成線上課程,但也只有少數學生購買,大多人因為器材、氛圍、教練陪伴種種因素,還是選擇等疫情結束後再回來上實體課程。跟疫情之前相比,現在的收入只剩不到一成。
 
日子是很苦悶沒錯,但也因為現在上課都改成線上的方式,跟學生多了一些不同的互動,有機會看看學生的日常生活。
 
有學生用視訊帶我參觀他的家,也有學生介紹他的家人、寵物給我認識,能看到平常不知道的一面,我覺得相當有趣,也為居家防疫生活帶來不少新鮮感。
 
好了,那我現在就來回答,吃太少反而會變胖的原因。
 
說到減肥,很多人都會選擇節食的方式,每天限制自己只能吃很少的食物,忍受飢餓的痛苦,體重卻完全沒有下降。
 
這時候大家就會做更多運動來減肥,結果卻是讓體脂計的數字更上一層樓…。其實這種方式不但不健康,反而可能讓人更容易囤積脂肪!
 
這是因為,當我們吃得太少,身體沒辦法維持基本運作,就會降低新陳代謝來節省體內需消耗的能量,新陳代謝一變慢,就會更容易累積脂肪。
 
當你在這個狀態運動時,身體不會去消耗脂肪當作能量來源,而是會消耗你的肌肉,導致不管怎麼運動都沒辦法減少脂肪。
 
更糟糕的是,如果身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只要我們一停止節食,就會把那些多的卡路里繼續囤積成更多的脂肪,讓我們越減越胖。
 
所以,如果想要減肥,適量、均衡的飲食才是健康又有效的喔~
 
至於我們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才是「剛好」呢?這就要計算自己的TDEE了。
 
TDEE指的是「每日總消耗熱量」,計算公式是基礎代謝率X活動量,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跟活動量都不同,計算方式可以參考文末的連結。
 
算出TDEE之後,再減掉300-500大卡後,就會是你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囉!
 
疫情期間,我想一定很多人整天躺在沙發上追劇、吃零食吧。
 
身為健身教練,我當然希望大家可以建立在家運動的好習慣,不管是購買健身課程,或是看影片、APP做運動都好,每天盡量活動個半小時,也要記得保持均衡的飲食跟規律的作息,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免疫力去抵抗病毒嘛~


※連結文章裡面有TDEE的計算方式:https://pse.is/3jfc9u
官網中也有其他健身相關的知識文章喔!

圖片來源:iStock、Adobe Stock。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全球陷入疫情風暴,機能性服飾品牌被連根拔起──成衣廠業務

我是一位成衣廠的業務,我們公司主要製造的是機能性、適合戶外活動的衣服(像是雪衣褲、騎馬裝、羽絨外套等等)。我原本被外派到越南工廠,但因為疫情,老闆便讓我回台北的辦公室工作。
 
回台北後,我的工作內容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就是要跟進度,確保大貨可以準時出口,但疫情還是對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
 
我們原本有一個法國新創品牌的客人,委託我們製造腳踏車外套(外套結合方向燈的機器,轉彎會顯示方向燈,確保腳踏車騎士的安全),這位客人是第一次跟我們合作,從打版、開發、詢料、小量生產到大貨完成總共花了快兩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可以販售,卻因為疫情爆發,產品乏人問津,銷售量低落。
 
在大貨出口前,客人的股東們就不願意再繼續提供資金,客人的品牌也跟著宣告倒閉。我們生產價值幾十萬美金的衣服,也全都面臨被遺棄的命運……。
 
誰都沒想到一個疫情會對全球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面對公司的困境,我們也無可奈何。唯一值得慶幸的,大概就是可以回台灣工作吧!意外得到了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最近幾天臺灣的確診人數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還是希望大家繼續努力防疫,好好待在家,讓疫情能真正平復下來,我們的生活才能早日步上正軌。
 
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雲、桃園某成衣工廠。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把對客人的思念包進餃子裡,只想再當面說聲:「好久不見」──龍門客棧餃子館

北平龍門客棧餃子館是台北遠近馳名的一間中餐館,歷史相當悠久,除了著名的排隊美食–餃子之外,滷味、炸排骨跟牛肉湯也都是店內的招牌。Q彈、飽滿又多汁的水餃,配上滷得恰到好處,味道豐富、口感多層次的滷味,圈粉了無數美食家和挑嘴的政商名流。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龍門客棧的第三代–Jasmine,來和大家分享疫情為他們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
今年的疫情來得又快又猛烈,沒過幾天,餐廳的生意直線掉到只剩一半。隨著確診數每日遽增,店內的大家也陷入了一陣恐慌,深怕在第一線接觸客人,暴露在感染的風險,工作時總是心驚膽戰。
 
如此快速的變化,我們也被逼著做出分流、調整班表等配套措施,來緩衝疫情造成的衝擊。因為疫情之下禁止內用,主要的工作loading也落在了內場人員的身上,加上分流後人力短缺,爸爸就必須在水餃師傅不在的時候負責包水餃;負責切菜的姑姑工作量也因此變大。
 
雖然這是疫情之下逼不得已的調整,但看著大家勞碌疲乏的身影,還是會感到很心疼。
眼看疫情短時間內沒有好轉,我和妹妹也建議爸爸和外送平台合作。雖然爸爸剛開始要操作平台不大習慣,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但整體下來,還是對生意帶來了不少幫助。
 
爸爸原本不是很在意網路上的評論,覺得只要專注把食物做好,喜歡我們的客人就會自然幫我們介紹更多朋友來品嘗。但在疫情之下,許多客人都是來自外送平台的新客,這時候我們也才了解到,網路上的評論其實蠻重要的,因為很多不知道我們的客人都是靠評論才決定要不要訂餐。
 
所以我們也會很重視客人在平台上的回饋,不論是好與壞的評論,我們都悉心指教,並在上面回應,了解顧客的需求。爸爸也慢慢了解到外送這個有別於以往的商業模式,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經營的。
在和外送平台合作時,有時因為平台的制度關係(像是做好了餐點卻找不到外送員,導致系統直接取消訂單;雨天很難叫到外送員等),導致客人需要等待較久的時間,或是帶來一些不便的地方。
 
有的客人會在平台上給我們差評,我們有時也覺得蠻委屈的,畢竟有些情況並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我們比誰都更希望客人能盡快品嘗到餐點啊!
 
疫情之下,大家面對未知的情況以及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模式,情緒難免都會受到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刻,繼續秉持初衷,用心製作每一份餐點,溫暖大家的胃跟心。
這段日子,我們在平台上會遇到一些客人,下了訂單後打電話給我們,說想要加購平台的菜單上沒有的餐點,會再把加點的金額轉帳給我們,很明顯就是老客人點的餐。我們才發現可以讓外送員順便將菜單沒有的菜色送給客人,原來外送也是可以這麼有彈性的!
 
在經營社群的時候,也有看到幾個很可愛的死忠粉絲,會在我們的每篇貼文都按讚、跟我們互動;妹妹也發現訂單中會有一些老客人頻繁地訂購我們的餐點,許多客人們的回饋都讓我們感到很窩心,雖然疫情讓我們跟客人暫時沒辦法見面,但總會有一群人不離不棄,始終在我們身旁默默地支持我們。
 
期待在不久後的將來,我們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那時候我們仍會如往常一樣,用美味的食物以及熱情的雙手,歡迎每位舊雨新知的到來。

※龍門客棧餃子館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ongmendumpling

※龍門客棧餃子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ngmen_dumpling/

伸展僵硬的身體,舒展緊繃的心──瑜伽老師

「來~現在幫我拿起你們的酒杯,喝一口紅酒!很棒~」
「好了好了~喝一口就好了!不用喝那麼多口齁!酒杯先幫我放在墊子前面,等一下還會有機會喝不要擔心!」
 
闔上筆電,結束一堂紅酒瑜伽的線上課程。疫情升溫後,瑜伽教室無法營業,瑜伽教室每週固定的團課全數取消,身為瑜伽老師,收入急劇減少。而且不是每間教室都有推出線上課程,甚至有些老師在這段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收入。
 
對老師和學生來說,由實體課程改為線上課程的好處就是省去了跑教室通勤的時間。缺點則是老師無法當面給予學生最直接的體式調整,學生也少了當面稱讚老師漂亮的機會!?
 
少了學生的現場反應,多半的時間我很像對著鏡頭自言自語的直播主,只不過我不會跟學生說:「喜歡喊喜歡!」也不會有人在下面刷一排愛心、也沒人送我火箭。
 
過去上實體課程之前,我只要提早半小時到教室就好了。現在我要負責學生課程的預約、課前提醒、發送上課連結、記錄學生的出缺勤。甚至得自己兼任美編,製作課表以及宣傳文宣。正式上課前還要自己架設電腦、平板、燈光、腳架等硬體設備。上課時邊做示範還要邊觀察一格一格的視窗中,有沒有雙眼茫然需要個別指導的學生。
 
其實,線上課程也有它的迷人之處。有時候課程進行到一半,學生的寵物會在旁邊跳來跳去、小朋友會亂入爬到爸媽身上讓爸媽順便重訓、或是學生的伴侶會突然走過來把另一半的腿直接壓在地板上。平常在教室只會看到學生本人,現在透過鏡頭,學生將他們生命中寶貴的存在帶進我的生活中(如果有傳送門的話,說不定他們也想把老公或小孩直接運到我家?)現在,學生在我眼中更立體了。
 
也有學生跟我說:「在家裡上課他可以更自在的伸展、更大膽的排氣。」(做瑜伽有助於腸胃蠕動,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喔!)
 
有學生會自己看線上影片練瑜伽,這也非常棒!不過,承認吧!影片中動作太累的時候你是不是直接躺在地上放空,或乾脆直接關掉視窗!?更重要的是,如果動作沒到位或用錯力,身體容易痠痛甚至受傷。
 
線上課程確實與實體課程不同。如果你喜歡練瑜珈,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試試看線上瑜珈,我們一起支持瑜珈老師們,一起挺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專業瑜伽老師Derek的線上瑜伽課程:
https://www.facebook.com/derek.wang.37
宅在家也要動起來,讓我們一起變漂亮!!!

外送平台的負評比財務報表上的赤字更讓人難以平衡──餐飲業

「來~這是您的炒牛肉和鹹蛋苦瓜,上次的清燉獅子頭吃得還可以嗎?我們現在也有出冷凍包喔!喜歡的話可以帶一包回家試試,簡單蒸一下就很好吃囉!」
 
『哇!竟然還記得我上次點獅子頭~很好吃啊,那我多帶兩包好了!』
 
這位成功讓客人多買兩包獅子頭的王牌銷售員是我媽媽,有著餐廳外場打滾30多年的經驗,單靠客人說話的語氣、反應就能判斷客人的性質(身份、年齡、喜歡吃什麼、可負擔什麼價位的料理…等等),再依照每組客人的不同,推薦他們會喜歡的菜,加上對客人點的餐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根本是客人肚子裡的蛔蟲,讓客人覺得自己被了解、被記得,就會更樂意捧場我們的餐點。


我們家在台中經營一間中式餐館,大多的客人都是一群一群來聚餐,品嘗剛上桌、熱騰騰的酒席菜餚。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在櫃檯看店,其中一桌同事正爭相搶帳單要付錢,媽媽看了看,在我耳邊偷偷說「你看那個黑色外套的,看起來經濟不是很寬裕,但為了維護尊嚴還是搶得很賣力;穿藍色西裝的感覺就比較無所謂,是不是他付都沒關係。」
 
最後,黑色外套的男生真的搶到了菜單,一個人走過來結帳時,果然心虛地開口說:『那個…不知道能不能算便宜一點呢…?』
 
結完帳後,媽媽對我使了一個「你看,我就說吧」的眼神,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今年五月疫情大爆發之後,政府規定餐廳不得內用,我們餐廳的生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原本會來餐廳的客人中,除了少部分的熟客,其它都是靠著親朋好友推薦或是剛好來玩、看到報導或好評而前來的外縣市客人。現在不能內用,許多客人索性自己煮,外縣市的客人也來不了,財務報表上當然是赤字滿滿,收支難以平衡。
 
我們現在主要提供餐點的方式就改成外帶跟外送,提供小吃、飯麵類等各式料理以及冷凍包。
 
但因為我們原本主要是做酒席桌菜的,有一些食材很難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去販售(像是整隻的魚),或是因為做工繁複而不適合做成冷凍包(像是精緻湯品),導致那些食材一直囤著,不知道如何銷售出去,或許最後還是得自行吸收成本了吧……。
 
但值得慶幸的是,爸爸去年在台中的外送還很不普遍的時候,就決定「超前部署」,和外送平台合作,我也花了一些時間教媽媽使用平台。
 
一來是希望替餐廳吸引不同的客群,行銷給常叫外送的年輕人;二來就是怕如果哪天疫情大爆發,還可以透過外送平台賺取基本的收入,事實也證明爸爸的決定是正確的。
 
其實外送平台的抽成非常高,我們餐廳合作的平台就抽了35-45%的利潤,在疫情爆發前,一天平均只收到2-3單,可以說是完全沒在上面賺到錢。
 
但今年疫情爆發之後,大家在一夕之間被半逼著使用外送平台,許多商家也一窩蜂和外送平台合作。
 
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在平台上累積了比別人多的訂單評價,演算法會自動把我們餐廳排到比較前面,讓大家滑一下就看到我們,曝光度比較高;也因為去年就開始在平台累積知名度,在平台上也有了一些忠實顧客。
 
如果我們疫情大爆發後才開始跟外送平台合作,店家跟客人就會需要更多時間去習慣新的消費模式,累積信任和知名度也都需要時間去發酵,可能沒辦法達到現在所接的單數。
不得不說,外帶跟外送的餐點,當然還是沒辦法跟內用時吃起來一樣,很容易因為沒有馬上吃,導致顏色、口感、味道跟直接在店裡品嘗有落差,絕大多數客人都可以接受這個情形,但也是有一些客人不滿意而向我們客訴。
 
我們接到客訴後,都會依客人要求,補給客人一份新的餐點,但是有些客人拿到了補償後,還是會在外送平台、Google maps上面留負評,讓我們覺得很無力,積極處理問題卻還是被用超高標準來批評……。
 
所以,在這邊我想請大家在疫情時期給我們餐飲業多一點包容度,畢竟菜餚沒有馬上吃,味道就是沒辦法完全一樣,這個情況我們也很難去避免,更不用說其它口味吃不習慣就來店裡不分青紅皂白地抱怨,甚至要求更多優惠的客人。
 
我們沒有做錯,但為了不傷和氣,還是自己吸收成本來滿足客人的要求,這也不是我們的義務,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而不是得到想要的結果卻還要對店家咄咄逼人(當然友善的客人還是占大多數,比較極端的案例偶爾才會發生)。
 
另外,我們為了落實無接觸送餐跟安全距離,會把做好的餐點移到離櫃台一段距離外的桌子,客人或外送員來的時候我們再過去服務。在這邊也要呼籲大家盡量事先打電話訂好餐,來餐廳取餐就好,避免拉長接觸時間、增加染疫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我們的服務生。
 
雖然餐飲業在這波疫情下受創很深,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努力給各位好的飲食體驗,有碰到讓客人不合意的地方也會盡量想辦法補償,還要麻煩各位多多體諒、配合,也希望各行各業都能安然度過這次的疫情。
 
※在這裡分享本文主角–巧味膳房的餐點優惠活動給大家:
1.外帶酒席合菜,全面八折:https://reurl.cc/ZGZkL3
2.限量外帶、外送冷凍包各種優惠:https://reurl.cc/7r48xN
 
已經有不少餐廳因為疫情而關門大吉,我們也推薦在家防疫的大家多多支持自己的愛店,一起挺住餐飲業~

社交距離阻止不了我和底層家庭拉近距離──居家訪視社工

我是一位住在桃園的社工,其實我本來讀的是理工科,畢業後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助人,才又自己去考了社工執照。
 
我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司法案件,對個案的家庭進行居家訪視,站在第一線面對人世百態,並在當下給出即時的協助,到現在也不知不覺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
 
儘管疫情嚴峻,但法院委託的案件會有時效性,所以我們的工作還是得照常進行。三級警戒之後,在訪視之前,我們都會先確認個案有沒有在居家隔離或是接觸史,確認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戴著口罩和眼罩出動到社區中。
 
原本我們都會直接到個案家中訪視,但疫情期間,我們會盡量請個案配合改到門外訪視,避免室內群聚,也會要求個案全程配戴口罩。其實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我覺得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危險,不用太擔心。
 
但是在今年初,疫情還沒開始大爆發的時候,倒是有發生一件讓我餘悸猶存的事。
 
那時剛好部桃院內爆發了群聚,我在進行家庭訪視時,家中的伯伯堅持不願意戴口罩,但因為當時的疫情還沒現在這麼嚴重,我們也就沒有強制要伯伯戴上。
 
沒想到,伯伯在訪視快結束時才提到,太太竟然就是在部桃工作的護理師!雖然伯伯有強調太太已經做完快篩,結果也是陰性,但聽到這件事的當下,我還是難掩心中的擔憂。
 
訪視結束後,我便快速打給公司同事說明這個狀況,也趕緊回家消毒、換衣服,過了好幾天惴惴不安的日子,幸好最後身體沒事…..。
 
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承受著生活上的挑戰,無論是因為疫情失業、放無薪假,在家裡悶得發慌的;面對親人染病或因此經歷生離死別的;或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確診者,對疫情的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都讓我們的身心受到了不少的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感覺很糟,也可以使用電話、線上的輔導及諮商資源,或是找親近的人聊一聊。請記住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不用把內心的重擔都留給自己扛~
 
另外,也因為最近許多人都待在家裡讀書或工作,家人們彼此互動時間也拉長了,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些摩擦。所以,好好地和家人溝通,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滿意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讓居家隔離的日子過得更舒服喔。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露宿街頭的人,沒有家、也沒有拿下口罩的機會──芒草心社工

「欸!跟你們說一個可以最快打到疫苗的方法!搬到台北車站外面躺。」
『揪了啦!還不揪起來!在家工作我也很久沒刮鬍子了,我家剛好有多的紙箱,要分你嗎?』
 
台北市的街友已經可以打疫苗了,看著朋友群裡熱烈討論為了打疫苗要到萬華、北車附近躺,我想立刻來一首柯有倫的「哭~笑不得~~~」。沒想到有一天,「街友」竟然能打敗「網紅」成為台灣人心目中夢幻職業的第一名!
 
我是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工,我們協會以服務無家者(街友)為主。主要的工作內容有替街友媒合就業機會、協助街友就業、就醫、租房子等等。疫情爆發之前,我主要負責訓練街友擔任真人圖書館、街遊的導覽員,到學校舉辦演講,跟學校老師合作,將街友議題的教材包融入課程。
 
疫情爆發之後,演講、導覽等活動全部被取消,很多原本可以供餐、提供盥洗設施和住宿的公共空間都關閉,街友常做的舉牌、粗工等工作也受到影響。
 
包含浪人食堂、人生百味、芒草心、夢想城鄉、一碼IMMA、大水溝二手屋等多個深耕的萬華非營利組織,在疫情升溫之際,火速組成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由芒草心和人生百味每隔兩天就會在街頭發放物資給街友,芒草心負責一三五在萬華地區發物資,人生百味二四六會在台北車站發物資。每兩天發放一次防疫包,防疫包裡面會有兩天份的口罩、分裝瓶酒精、易開罐罐頭、餅乾或麵包、水果。因為現在沒有公共空間讓街友洗澡,也會準備乾洗澡巾、免洗內衣褲。之後想放入防疫小卡片(因為街友接收訊息的速度比較慢,他們都沒有電視看、大部分人也沒有手機,希望能讓他們知道防疫的新聞,有事的話要去哪裡找誰等資訊。)有人發放物資,就有人要負責收,我現在負責在辦公室接物資、整理物資、電話聯繫等等,我們變得比之前更忙了。
幾乎每天一進辦公室,電話就響不停,有很多熱心的民眾想捐助物資,但也會有很多問題。「罐頭你們有收嗎?」「啊剛剛忘了順便問那個冷凍食品可以嗎?」「我是昨天打過電話來問罐頭有沒有收的,那泡麵可以嗎?」
 
有熱心的民眾,也就有熱情的民眾。開始發放物資之後,這些熱情的民眾偶爾會到我們的粉專留言:「這麼愛發怎麼不把遊民帶回你家樓下發?」、「就你們這些一下發便當一下發物資,讓遊民繼續留在這!」、「就是你們這些人在養遊民!!!」
 
因為物資入倉、消毒和打包都需要人力,最近剛好和浪人食堂、夢想城鄉合作,讓一些工作機會受影響的街友有機會重新上工。其實,百分之七十的街友都是有工作的,只是他們的薪資不足以支付房租,才必須在街頭流浪,甚至,有人是喜歡工作的,因為只有在工作的時候,他們才會有自己的名字,不只是被稱為「街友」。
 
現在工作的樂趣就是和同事一起開箱民眾的物資。高手在民間真的所言不假,民眾會捐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池上罐頭粥(一打開就可以吃到白粥!這真的超神奇!)、高蛋白氣泡飲、牛肉飲。平常都不知道有賣這麼多有趣的食品。我們也會好奇這些東西好不好吃,怕其實不太好吃,送出去其實不太好意思。我自己就買了泰山雪蓮子無加糖燕麥粥,原本以為無加糖的食物感想就只是:「嗯……下一位!」沒想到其實蠻好吃的,易開罐的設計也很適合在街頭發送。前陣子有民眾說要送加熱後的舒肥雞胸肉,怕街友吃了之後拉肚子,我們就自己測試看便利商店加熱過後的雞胸肉放了八小時之後還可不可以吃?結果,我們完全沒有拉肚子!!!
 
我下班之後,另外四名同事晚上11-12點會在萬華、西門等地區發物資。為什麼要晚上發呢?因為晚上大家都在自己的位子上睡覺,不會看到社工就太興奮跑來排隊、聊天。那為什麼不早一點發呢?因為街頭有不成文的規定,晚上9點才能躺下睡覺,剛開始發送物資的時候,晚上10點會有一些沒帶行李的路人也跑來領防疫包,所以我們才把發送物資的時間再往後延。
 
我們晚上在家吹冷氣睡覺的時候,街友在沒有冷氣只有熱氣的街頭,還要戴口罩睡覺。有些人沒戴,可能是一開始沒有接收到要戴口罩的資訊(街友大多都不會看電視或沒有手機),或是精神狀況有問題,希望大家不要故意拍街友沒戴口罩的照片檢舉。
街友因為沒有「家」可以安心防疫,才會被列為可以優先施打疫苗的對象。可以打疫苗的街友都是由公部門的社工造冊,是之前社福中心有接觸過的對象,社工們都很認真上班,隨便冒風險跑來北車或萬華公園躺是沒有用的喔!
 
疫情升溫之後,原本睡在網咖、麥當勞、超商的街友都蔓延到北車、龍山寺等街頭,街友人數增加,導致防疫距離變小。雖然已經安排打疫苗了,但疫苗並不是唯一解藥,除了持續勤洗手、戴口罩之外,更希望政府趕快朝向空間降載、分流安置的面向前進,才能真正杜絕病毒傳播鍊。
 
貼標籤很容易,理解卻很難。我們都不知道,有一天,我們會不會成為跌落社會安全網的人。如果你有餘力,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不排除人的社會。
 
※芒草心物資募集走這: https://reurl.cc/xgzLkz
※人生百味物資募集走這:https://reurl.cc/V3yNQA
 
※捐款給芒草心支持無家者自立生活:https://reurl.cc/j85aEp
※捐款給人生百味創造一個不排除人的社會:https://pse.is/39vhmu

嫩空姐Wendy的分享──航空業番外篇

我是嫩空姐日誌Wendy,曾經是居住於新加坡以及杜拜的外商空服員,在經過「新加坡航空」以及「阿聯酋航空」的飛行生活之後回到台灣擔任航空業講師。
 
在疫情前的2019年,國外航空公司以及國內龍頭航空公司在台灣接二連三招募空服員以及地勤,當時正是我從杜拜回台灣自行開班授課的時期。轉行做講師,教導嚮往著航空業的新鮮人們航空業的面試技巧以及空服員獨有的嚴格髮妝。
 
當我的危機意識還在思考著這樣的美好光景會持續多久時,新冠肺炎就在全球肆虐了。
 
在疫情爆發之後,國外航空公司大幅裁員以及國內航空公司大量減班,造成沒有招募需求而影響到學生的上課需求。因為本身並沒有將航空講師當作正職,所以影響沒有太大。但這次疫情的衝擊,造成各大空姐補習班的實體課程都直接關閉停課,或許多課程也都被迫轉為線上。
 
我也曾經想將自己的課程改為線上,可是我比較考慮的是怎麼樣才是實際幫助到這些想要成為空服員的年輕人。比起幻想著在空中飛翔的浪漫,這個世代他們更需要的是了解現實跟適應各種快速的多變。
我的2間前公司都是屬於他們國家的國航,有著政府資金的幫助還是無法擺脫需要大幅裁員的困境。上萬名空服員以及機師在收到公司的一封信之後,就被迫要放棄多年經營的一切回到自己原本的國家。
 
無論是才剛完成4個月嚴格受訓正要開心畢業迎接飛行人生的空服菜鳥,還是飛了20年而沒有做過其他工作的資深座艙長…他們工作沒有缺失,但全都面臨被迫失業。
 
沒有被裁員但是減班的空服員們,全都因為沒有航班而收入頓時減少一半以上。許多外籍空服員們不是請無薪假回到自己的國家度假,要不就是打工或兼差尋找其他收入來源。
 
在杜拜的空服員們都是住在一棟棟的員工宿舍中,就有英國組員開始在宿舍做起家鄉的英國司康點心在宿舍賣給同事們、馬來西亞的組員也賣起亞洲韓國泡菜、台灣組員賣起珍珠奶茶和手工水餃…大家疫情期間,用家鄉菜不只有了兼差收入,同時也做起了國民外交。
因為疫情大家都宅在家,因此Clubhouse這個用聲音交流的線上社群平台APP也意外在今年爆紅。
在Clubhouse(CH)上聚集了來自各國的人才,同時也有許多航空相關的房間論壇。也因為這個特別的時空因素,我在CH上成立了【CABIN CREW 空服員】這個Club俱樂部。
 
透過航空業相關線上論壇,意外認識了許多其他公司的從業人員和航空迷,大家聚集在「空中」談論著航空業和自身的現況取暖。在這困難的時期,大家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這個世界再多一些些溫暖和樂觀。
 
正在半封城的台灣加油! 祝福各位健康、快樂。
 
By 嫩空姐 Wendy ( IG: wendyteng11)
※嫩空姐Wendy成立的Clubhouse連結:https://www.clubhouse.com/@wendyteng
圖片、影片來源:嫩空姐Wendy提供

我的聲音在笑,汗在飆,來現場報稅的你可知道──國稅局公務人員

『我待會還有事,可不可以先幫我處理?』
 
「不好意思,請您等待叫號,不能插隊喔。」
 
『什麼?講話這麼小聲我哪聽得見?』
 
「請等待叫號,不可以插隊喔!」我用盡全力喊著。
 
『怎麼這麼不通人情!我都等半小時了,外面這麼熱,我這老頭子還沒被病毒殺死,就先被你們熱死了。』
 
伯伯邊抱怨邊悻悻然地走回等待區,我也無力再和他爭辯,只希望可以快點結束工作,不然真的快要暈倒了……。
 
我是一名國稅局的公務員,雖然疫情之後,政府已經開放可以申請延長、分期繳稅,也鼓勵大家多用線上繳稅的方式,但還是有不少不會用網路的老人家或是覺得現場報稅比較安心的民眾前來,一天大概會有200位(堅持要參加見面會的)民眾到現場。
 
今年也是我們第一次在戶外辦理報稅,因為疫情關係,我們工作時要全副武裝,穿戴防護衣、防護帽、護目鏡、防護面罩和手套,全身包得密不通風,根本還沒開始幫民眾報稅就已經在飆汗了。
 
雖然我們有搭棚子遮太陽,也有開電扇,但只能感受到人流散發出的熱氣,平常在蒸氣室待不到五分鐘的我,現在要穿著防護衣工作四、五個小時,根本是邊三溫暖邊工作。
 
和民眾溝通時,他們常聽不到我們說話,因為我們跟民眾之間隔著板子,再加上雙方都戴著口罩跟面罩,隔音效果比隔音牆還好!我們都要吼很大聲他們才聽得到,常常吼到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重聽!?
 
這時候能怎麼辦?也只能忍啊!因為全身裝備不方便穿脫加上在戶外的關係,我們連要喝水、上廁所都很難,只能等到交班時間才可以休息,常常自己要中暑了。
 
不是我們脾氣差,在這種身體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遇到態度不好的民眾真的很難心平氣和。
 
不會用網路報稅沒關係,連打電話申請延長繳稅也不想,偏偏要來這裡群聚,重點是還不願意配合我們的規定,整天對我們抱怨東抱怨西…..。
 
納稅是人民的義務,不是都我們的責任耶!
 
剛剛還有一個阿姨來幫她的小孩報稅,需要小孩的身分證跟印章,但她忘記帶了,我跟她說這樣沒辦法報稅,她竟然回我『我今天來繳稅給政府,你還刁難我,那我乾脆不要報稅啊!不看看你的薪水也是我們老百姓付的!』
 
哈囉阿姨!公務員也是要繳稅的好嗎?每次遇到情緒比較激動的民眾,我都很想用餅乾盒鐵蓋綁繩子,只要聽到誰說一些感覺頭腦不是很清楚的話,就放繩敲下去,讓他們提提神!
 
年輕人對網路比較熟悉,希望民眾盡量學習用網路報稅,也可以多教教身邊的長輩,這樣媽媽就不用冒著群聚的風險跑來現場了。
 
可以理解有人不得已必須要到現場繳稅,但希望大家可以配合我們的流程,不然會讓我們很為難。
 
因為疫情所以必須把報稅站移到室外,也是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會比較熱、比較不舒服,但我們穿防護裝也沒有比較輕鬆,這種時候真的要請大家多體諒多配合了。
 
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容易,或許在很多事情上真的會比較不方便,但我們犧牲一些時間跟舒適度,就能避免為前線人員帶來更多負擔,也才能讓我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啊。
 
圖片來源:聯合報、自由時報。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
 
※線上繳稅及延期、分期報稅懶人包(還不會線上繳稅的朋友都來學!):
https://pse.is/3hfbw4
※不想頂著大太陽排隊等報稅?國稅局也有線上抽號碼牌的服務喔:
http://59.125.129.206/

背負染疫風險採訪,進家門前卻被當作包裹狂噴酒精──記者

終於下班回到家,媽媽聽到開門聲就立刻拿著酒精衝到家門口,然後,開始對著我狂噴,像我是剛被送到家門口,急需消毒的包裹那樣。「妳洗好手之後,記得把包包和護目鏡放去陽台通風,聽到沒?」正當我洗完手,正想坐下來好好吃頓飯的時候,卻被我妹無情的一把推開。「欸!妳先去洗澡再來吃飯啦!而且妳要吃去客廳吃,新聞就說不要共食齁!」
 
身為記者,消耗身體風險又高的工作環境,成了你被家人推開的理由。
 
時間回到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我還在中部山區採訪旱象相關議題。受訪者開玩笑說:「現在最危險的就是你們這群從台北來的人啦!」當時的我根本沒想到,回台北後,五月十五日,雙北立即進入防疫三級警戒。
 
採訪工作隨時都在跟時間賽跑,當時是周末假日,主管下達指令,要我們先放下原先手邊的議題,並規劃出一小時的新冠病毒疫情專題,要在一周後播出。我負責其中二十分鐘左右的新聞篇幅,交代台灣疫情如何在短短數周內,突然炸開?
 
身為記者,一但有緊急狀況發生,週末便與你無關。
記者的工作內容包含了採訪及寫作。採訪像是去市場買菜(要知道什麼菜去哪個市場買比較漂亮、比較划算),寫作就像菜買回來之後,從備料到出餐的過程。要洗菜、切菜、菜擺放到冰箱也要有一定的邏輯,如此一來其他家人打開冰箱找食物的時候才能一目瞭然,還要考慮家人喜歡吃什麼樣的料理、喜歡怎樣的擺盤方式。從採訪到將素材整理成能夠提供給閱聽者的新聞資訊,是很花時間的。
 
需要實地採訪與視訊訪談並進,才能趕上下周的播出。我和攝影記者馬上動身前往萬華與大型醫院快篩站,穿戴上公司準備的護目鏡、防護衣和口罩,結束後,先掏出酒精噴灑全身,才敢上採訪車回公司。
 
身為記者,採訪現場很容易超過十個人一起群聚圍在受訪者身邊,然後還輪不到你打疫苗。
有些新聞「即時性」較低的專題組會進行「分流辦公」,文字記者盡量在家寫稿,攝影記者也盡量在家中剪輯。受限於專業設備都在公司,新聞播出需要畫面,記者還是必須四處採訪、回到公司使用剪輯軟體完成新聞帶,因此很難徹底執行WFH。工作期間還會陸續傳出同業確診,甚至有人在電視台內暴斃的案例。
 
身為記者,就是大家都在家工作的時候,你還是時常都要往熱區衝。
 
而採訪過程最難忘的部分,莫過於各種因疫情爆發後,才顯影的城市圖像。攝影記者使用空拍機,拍下台北瞬為空城的樣貌,熙來人往的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空無一人,喧鬧的峨嵋街、電影街,陷入前所未有的寧靜。
街道上的萬華居民,人手一個板凳,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要前往快篩站排隊。位在士林的大型醫院室外採檢站,眼睜睜看著病患被醫護人員篩檢後,立刻上擔架被推進急診室。國軍化學兵消毒前,試撒,在陽光烈焰下,漂白水在空中搭出一道彩虹…。
 
身為記者的迷人之處,是能站在前線見證每個時勢。
 

※「目前記者已不能到醫院進行採訪,文章敘述為規定前之採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