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阻止不了我和底層家庭拉近距離──居家訪視社工

我是一位住在桃園的社工,其實我本來讀的是理工科,畢業後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助人,才又自己去考了社工執照。
 
我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司法案件,對個案的家庭進行居家訪視,站在第一線面對人世百態,並在當下給出即時的協助,到現在也不知不覺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
 
儘管疫情嚴峻,但法院委託的案件會有時效性,所以我們的工作還是得照常進行。三級警戒之後,在訪視之前,我們都會先確認個案有沒有在居家隔離或是接觸史,確認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戴著口罩和眼罩出動到社區中。
 
原本我們都會直接到個案家中訪視,但疫情期間,我們會盡量請個案配合改到門外訪視,避免室內群聚,也會要求個案全程配戴口罩。其實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我覺得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危險,不用太擔心。
 
但是在今年初,疫情還沒開始大爆發的時候,倒是有發生一件讓我餘悸猶存的事。
 
那時剛好部桃院內爆發了群聚,我在進行家庭訪視時,家中的伯伯堅持不願意戴口罩,但因為當時的疫情還沒現在這麼嚴重,我們也就沒有強制要伯伯戴上。
 
沒想到,伯伯在訪視快結束時才提到,太太竟然就是在部桃工作的護理師!雖然伯伯有強調太太已經做完快篩,結果也是陰性,但聽到這件事的當下,我還是難掩心中的擔憂。
 
訪視結束後,我便快速打給公司同事說明這個狀況,也趕緊回家消毒、換衣服,過了好幾天惴惴不安的日子,幸好最後身體沒事…..。
 
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承受著生活上的挑戰,無論是因為疫情失業、放無薪假,在家裡悶得發慌的;面對親人染病或因此經歷生離死別的;或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確診者,對疫情的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都讓我們的身心受到了不少的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感覺很糟,也可以使用電話、線上的輔導及諮商資源,或是找親近的人聊一聊。請記住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不用把內心的重擔都留給自己扛~
 
另外,也因為最近許多人都待在家裡讀書或工作,家人們彼此互動時間也拉長了,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些摩擦。所以,好好地和家人溝通,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滿意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讓居家隔離的日子過得更舒服喔。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故事角色本人。